完善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對于提升本科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是強化“以本為本”辦學理念的“助推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防火墻”。陜西師范大學長期堅持“學生為本,質量第一”辦學宗旨,基于“產出導向、學生中心,可持續改進”理念,從“三級三類”升級優化為“三級五類”,構建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為國內本科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提供了實踐參考。
長期以來,國內高校對建立健全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一直進行著積極探索和不斷優化,但受制于評價導向以及體制機制等因素,仍存在著諸多不足,對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形成了一定制約,主要表現在質量文化建設較為遲滯、質量體系不夠系統完備、質量管理外部參與不夠、質量改進往往流于形式四個方面。
陜西師范大學1996年開始探索構建“三級三類”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三級”是指以院(系)、教研室和教師為3個評估級別;“三類”是指以院(系)教學工作水平、課程建設、教師教學質量為對象的3種評估類型,歷經10余年實踐,成效顯著。進入新時代,核心內容優化升級為“三級五類”,重組確立了教學主體(教師、學生)、基層教學組織(系、教研室、教學團隊或課程組等)和學院3個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實施層級,學生發展、教師教書育人、課程(課堂、教材、實習等)建設、專業建設、學院本科教學評估5個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實施類別,緊扣“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兩個辦學核心目標,抓住了“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關鍵辦學要素和主體,實施全方位、全要素、立體化、精細化質量保障和監控。
在“三級五類”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施路徑方面,一是精神引領,打造“五自”教學質量文化。弘揚和踐行學校在多年辦學實踐中形成的“西部紅燭精神”,引導全校上下形成立德樹人、重教好學的濃郁氛圍,人才培養相關利益方共同參與,打造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文化。定期組織全校本科教學思想大討論活動,集思廣益,統一思想。2018年起,全面實施“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工程”,2021年全面推進“本科教育評價綜合改革”,2022年起全面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智慧建設工程”。通過持續推進的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打造“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全育人”體系,為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架橋鋪路。二是抓住關鍵,構建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在落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文件的基礎上,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標準建設的體制機制,貫徹“原則性與靈活性、剛性與柔性相統一”的標準實施原則,著力構建兩類質量標準體系。其一,構建教學評估質量標準體系,覆蓋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類關鍵評估主體。其二,構建教學環節質量標準體系,覆蓋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教學、畢業論文(設計)、考試考核五大關鍵教學環節。經過多年建設和完善,已形成一整套體系完備、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各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的特點,制定完善相應的教學質量標準和規章制度,加強執行力度,使各項教學質量標準和目標得到有效落實。三是精準施策,完善內部質量監控體系。抓住本科教育教學核心環節,深入實施五類內部質量評估。構建以“定期評估與年度考核”為主要內容的學院本科教學評估體系,以“定期評估、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大類招生分流”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建設評估體系,以“立規矩、把關口、建組織、守陣地、促創新”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建設評估體系,以“師德評價、教學質量評價、綜合評價”為主要內容的教師教書育人評價體系和以“育學風、促發展、重跟蹤”為主要內容的學生發展評價體系。四是建章立制,加強教學質量組織保障。校院兩級協同行動,“領導、部門、教師、學生”四方主體共同參與,建立起了涵蓋全面、運行有效的教學質量組織架構和制度體系。組織建設方面,建立了“專家、行政、督導”三類管理組織,“學術委員會教學專門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兩類督導組織,“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運行、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教學督導、學生信息員”五類管理制度,“系、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多元化基層教學組織,以及“領導、同行、督導、學生”全員聽課評課制度。制度建設方面,針對五類主體,抓住核心關鍵,覆蓋所有環節,持續完善頂層設計,努力夯實實施基石。在學校層面本科教育教學總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形成了“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運行、實踐教學管理、教學評估與質量監控、學生教育管理、就業指導管理”六類管理制度。出臺了系列特色制度文件,如《學院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實施方案》《專業評估實施方案》《教師本科教學工作規范》《學生綜合素質考評辦法》《學業警示實施辦法》等。五是多管齊下,構筑持續改進機制。暢通“最后一公里”,構筑“多渠道收集、多形式反饋、多方式改進”的持續改進機制。關注校外質量主體,積極吸納人才培養利益相關方和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質量管理,建立內外聯動、閉合循環的反饋改進機制。
從實施效果來看,一是質量文化深入人心,質量要求全面落實。該質量體系確保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質量文化成為了師生共同建構與相互認同的過程。注重結論的形成過程和反饋改進,體現了其診斷、改進和預警的功能,使得質量管理成為自我診斷和改進的過程。二是教育教學工作更加規范,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全方位的質量監控,規范了校院、專業、教學組織和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促進了辦學水平和質量的穩步提升。三是教師教學投入更加積極,教學成果產出更加豐富。教育教學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學、投入教學的積極性,推動了標志性教學成果的產出。四是學生成績優良,學習成果突出。學生發展激勵機制,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生源質量逐年提高,學生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持續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持續提高。五是社會反響較好,影響力逐步擴大。健全的質量體系,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學校贏得了聲譽。
當前,學校作為牽頭院校正在全力推進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成立西部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創新與發展聯盟,將在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文化建設方面與參與校、受援校加強溝通交流,進一步完善和推廣“三級五類”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西部師范院校辦學質量整體提升貢獻“陜西師大方案”,為西部教師教育振興作出“陜西師大貢獻”。
(作者單位均系陜西師范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04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