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年的實踐探索,“雙減”政策在培訓市場降溫、學生學業負擔減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有的家庭所依賴的“在校交給學校,出校交給培訓機構”的模式被打破,面對“雙減”后多出來的時間有些束手無策;學校短期內缺乏足夠人力和資源回應“雙減”提出的新要求;同時,社會資源也缺乏進入路徑和動力機制,社會力量參與不夠。究其原因,在于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尚未形成可以滿足“雙減”要求的協同育人機制。
今年開始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建立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半p減”政策的有效實施,正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形成教育合力,優化教育生態。
“雙減”政策實施質量的提升需要以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和提升育人能力為著力點。家長需要主動學習,進一步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既不能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與家庭無關,也不能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孩子放任自流,或者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步步緊逼?!半p減”政策意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全社會亟須通過共識、共謀、共為,積極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一端連接著家庭,一端連接著社區乃至廣闊的社會,應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影響家庭和社會,承擔起協同育人主心骨的角色。
首先,學校應該提供支持,進一步幫助家庭提升育人能力。不少家庭科學育兒的認知和能力準備明顯不足,學校和社會應為家長提高育人水平提供支持。如上海市金山區海棠小學探索的家校社“教育合伙人”制度,開發和設置了家長學校課程、家?;诱n程、家長服務課程三大類課程,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的難點問題,提升了家長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從“海棠經驗”中可以發現,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如課程、師資、專業的家庭教育隊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等為家庭提升育人能力提供支持。
其次,學校要積極推動多主體交流互動的協同育人實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性運轉建立在各主體相互交流、充分表達的基礎之上。轉變學校在家校溝通中“任務輸出者”的角色,構建學校與家長“我與你”的關系,讓學校變成家長家庭教育困難的“求助站”以及良好育人經驗的“中轉站”和“轉化站”;學校要加強對家長需求、家長困惑和家長焦慮的調查研究,建立“雙減”背景下家長關注問題及其應對策略的校本家校溝通指南;全面提升教師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從而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頻共振。此外,學校應積極聽取吸納社區教育工作者、社區干部以及社區關鍵人物的意見建議。只有多主體的聲音充分表達、相互影響,才能確保協同育人實踐的長效運轉以及不斷更新。
再其次,學校要更加重視加強課堂教學的育人主陣地作用。“雙減”政策實施后,協同育人的重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因此學校需堅守并加強課堂教學的育人主陣地作用。構建學生在校時間延長背景下的學校課程體系以及新教學時空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樣態,通過校本作業準入與評價制度,提升教師命題研究、作業設計以及學生研究能力,建立適應“雙減”的校本教研制度。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強化學生自主選擇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建立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個性學生發展的分層分類體系,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緩解家庭與社會的教育焦慮。
此外,在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要善于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將社區優質教育資源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并挖掘激活各類校外場館和資源的育人功能。
其一,實施“引進來”戰略。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出臺優質教育資源以及社會人員入校的規范和標準,通過建立“白名單”制度等舉措,采取政府采購、家庭付費、學校支持相結合等方式允許社會資源進入學校,解決學校課后服務師資不足以及優質課程供給不夠等問題。學校根據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等,對校外資源與人員進行遴選,同時可借助“家長委員會”等機制,構建入校資源以及人員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和淘汰機制保證引入優質資源,合力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支持、安全教育支持、興趣發展支持、社會實踐支持等教育需求。
其二,實施“走出去”戰略。政府可建立“雙減”校社實踐基地協同體系,協同青少年宮、博物館、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活動中心以及研學基地等共同組成社會教育基地,并充分挖掘各類場館與資源的育人功能。學??山Y合各類場館與資源的教育特征,通過合作或者自主組織等多種方式,系統設計相關活動課程,并吸納家長參與其中,最終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提升“雙減”政策的實施質量,家庭、學校、社會應自覺強化育人的共識度、參與度、協同度,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既各司其職發揮所在場域的教育優勢,又相互支持整合育人資源,共同擔起育人重任。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黨委書記、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24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