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的風穿梭在林間,搖曳著盈盈枝頭的青綠柑橘??烧б豢?,累累青果表皮和葉片上疑似病蟲害的斑斑點點卻讓果農們憂心忡忡——種植面積達45萬畝的柑橘產業是湖南常德石門縣最大的農業支柱產業。由于氣候濕熱,每年夏天成為柑橘病蟲害的高發期。
“你看這葉片上很多會移動的小紅點,這就是紅蜘蛛病害的表現,它主要危害植物的葉、莖、花等,我們可以使用阿維菌素、螺螨酯、礦物油等藥劑來防治?!焙限r業大學植保學院院長李有志領隊的博士團帶領果農穿行在柑橘園里,摸果子、辨葉子、看枝干,不僅傳授先進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還送來了農藥物資和通俗易懂的科普手冊,幫助農戶們全面提升果園的管理水平。
內容上不“老調重彈”,實施上不“走馬觀花”,組織上不“草草了事”——從2006年實施博士團項目制管理以來,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團上萬名師生奔赴湖湘大地近百個區縣、鄉鎮、村落,發揚“自找苦吃”精神,圍繞產業、生態、文化、教育等領域到基層開展講座、培訓百余場,零距離指導基層干部群眾超5000人,推廣新技術新產品50余項,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這一模式也獲得了2023年全國農林院校研究生教育學術年會優秀案例。
平江縣伍市鎮普祝村依塘而建,因荷花勝景和生態蓮藕頗有盛名。由于缺乏管理,塘內淤泥堆積、水體富營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
“怎么把這口塘保護好,是我最揪心的問題!”今年年初,普祝村支部書記盧見向湖南農業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求助。
“種植適宜的植物,護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通過科學管理塘內水體,改善生態環境,維護濕地生態平衡?!杯h境與生態學院博士團成員身著防水衣,站在半人深的淤泥中摸索采樣,分析水質、底泥以及植株的養分狀況,評估塘內的生態環境效益,對建立生態護坡提出建議。
在博士團的幫助下,普祝村村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修復行動。他們種植綠植生態護坡,開挖水渠引入活水,推進“廁所革命”養護水體。如今,生態環境修復的成果初顯,塘內荷花蓮藕生長茂盛,魚類和其他生物的數量也逐漸增多,形成了和諧共生的美麗景象。
“荷花、荷梗、蓮葉、蓮蓬等都有藥用價值,蓮還可以結合小龍蝦、泥鰍、鯽魚等進行生態養殖,構建生態循環,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經濟效益的提升?!痹诤限r業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雷鳴來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僅僅要在田間地頭教會農民農業生產的知識,更要培養、提升農民參與產業化管理與發展的技能,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深化特色種養產業結構,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之路。
在溆浦溪口村,2500畝油茶林依山而種、沿山鋪展。在種植初期如何提高油茶的經濟效益?如何延長油茶及其衍生產品產業鏈……為了更加實際地解決問題,湖南農業大學團委提前“把脈”,了解地方發展短板、困難和需求后,“對癥掛號”組建專家教授、博士、青年學生等130余人組成8支服務團,帶著“藥方”深入到溆浦各村,針對產業發展規劃、鄉村文化振興、青少年健康和教育等展開實地調研、技術指導和社會服務。
在湖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土肥與栽培崗位專家、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肖深根的指導下,“芙蓉學子·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服務團為溪口村提出了“油茶林下中藥材間套作長產業鏈”新模式,擬定了多種適合溪口村油茶林下套種特色中藥材品種,力求實現“一地雙收”,以茶藥“聯姻”推動產業振興。
同時,服務團召集水東鎮下轄溪口、黑巖等4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召開產業升級座談會,提出了“連村聯創”產業發展模式、“連村聯景”村莊文旅規劃,聚焦作物種植、生態打造、農業體驗、產學研一體的綠色農業,升級打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長產業鏈模式,促進水東鎮四村聯合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著手加強與省內縣市區的合作,嘗試‘揭榜掛帥’‘整縣包圓’等模式,探索研究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農大模式?!焙限r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弘表示,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大批博士團這樣的“一懂兩愛”有志青年扎根基層沃土、接續奮斗,謀劃發展之策,探尋振興之路,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庹煉 李晗楓)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