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區第二小學(原昌東鎮陽門小學)位于江西南昌高新區北部農村,是一所鄉村薄弱校。生源基本上是當地村(居)民和部分流動人員子女,優質師資短缺、教學質量滑坡問題突出。
改變源自2022年7月,南昌高新區與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江西師大附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由江西師大附中正式接管南昌高新區第二小學的教學管理工作,“南昌高新區第二小學”更名為“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瑤湖分校二部”,升格為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啟了集團化辦學的新征程。
面對一所家長不信賴、學生不喜歡的農村薄弱校,怎么干?又從哪里干起呢?學校新班子經過深入思考,認為要扎根鄉村辦教育,就必須從熟悉腳下這方“土壤”著手。在新任校長劉星的帶領下,全體教職工冒著酷暑,敲開了一戶戶家長的門,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長的訴求,更清晰了每一名學生的學情。在此基礎上,匯聚眾智,通過深入研討,提出了“泥土教育”辦學理念。
“泥土教育”著眼鄉村、扎根大地,強調教育是師生共享人生體驗的過程,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尊重規律,重知重行,努力提升教師工作的幸福感和尊嚴感,增強鄉村學校發展的自信。
抓住課程這個“牛鼻子”,學校構建起由“培土課程、育苗課程、深耕課程、萌芽課程、開花課程、護苗課程”組成的“泥土教育”課程體系,涵蓋生命教育、禮儀教育、文學鑒賞等內容,本土特色鮮明。
面對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學校開設“培土課程”(生命課程),邀請當地村支書、企業家、江西師范大學教授和江西師大附中校長等各行各業人士登上學?!澳嗤林v壇”,喚醒孩子們求知的內驅力,讓生命向內歸因、正向生長。
針對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現象,學校通過課堂傳授、視頻錄制、實踐指導、日常監督等方式,將禮儀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同時致力于禮儀課程的開發與推廣,陸續創編校園禮儀篇、家庭禮儀篇和公共禮儀篇等校本教材。
“萌芽課程”包括文學欣賞與實用書寫,學校與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聯袂打造“大學教授進初中課堂”活動,邀請多位知名教授舉辦講座24場,聘請省市書協會員為學生開發了一套提高實用書寫能力的教學方案。
學習之余,22個涵蓋體育、藝術、實踐三大類的學生社團,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孩子們。舞蹈隊、武術隊、讀書沙龍,數學競賽、硬筆書法、主題征文、少年演說家比賽,為農村孩子打開了一扇窗,滋養著他們的精神世界。
作為全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創新實踐第一批試點學校,在江西省教育評估監測研究院的指導和幫助下,學校積極探索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與所屬社區建立協作共建機制,聘請村支書擔任家長學校副校長,開設“春種”課程,邀請省教育評估監測研究院和省教育廳關工委相關專家來校開講,組織全校家長會、舉辦家長開放日,開展覆蓋全校1184個家庭的全員家訪,傳授教育方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泥土教育”工作格局。
學校重視對教師的精神激勵和工作認可,構建起評價與獎懲、評價與推優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建立“暖陽基金”等獎勵制度,設立“科研十佳”“教學十佳”“師德十佳”“十佳班主任”等校級榮譽體系。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學校一大批教師活力迸發,一批優秀學子茁壯成長,學校也贏得了家長和社會前所未有的好口碑。學校獲得“江西省家庭教育先進單位”“江西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創新實踐試點學?!薄澳喜幸婪ㄖ涡J痉缎!薄皡^文明校園”等榮譽,并在南昌高新區2022年度綜合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我們家長滿意、放心?!睂W生歐陽秉淳的家長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甘甜)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