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sesmi"><li id="sesmi"></li></small>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small id="sesmi"></small>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small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small><td id="sesmi"><li id="sesmi"></li></td><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td> <td id="sesmi"></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
  • 首頁>檢索頁>當前

    “茶文化”浸潤下的生態勞動育人探索

    發布時間:2023-07-25 作者:汪麗娟 葉玉燕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浙江省安吉縣溪龍小學坐落在茶山環繞、茶香四溢的中國白茶之鄉——溪龍。生態環境優越,四周都被翠綠的茶山包圍,校園內建有2000平方米的“紅壤綠葉”白茶勞動實踐園。溪龍小學依托“白茶之鄉”的地域優勢和習近平總書記2003年來溪龍調研時提出的“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重要囑托,以生態勞動教育為目標導向,提出“茶文化”生態勞動育人的三條路徑,為新時代生態勞動教育育人任務的落實和深化提供了助力。

    一片葉子的旅行之路:培養生態小茶農

    “茶博士課堂”,聽專家講白茶種植。白茶作為溪龍鄉的特色產業,當地人家家戶戶都熟悉。學生們在白茶種植校本課程的引領下,參與白茶的種植,掌握白茶勞動的技能。但生態勞動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勞動,也在于生態。為了讓白茶課堂完成育人目標,學校邀請當地白茶種植方面的專家,為師生定期開展“茶博士課堂”。在“茶博士課堂”中,學生從白茶的扦插開始學習,從茶園套種、草葉堆肥、茶園噴灌等多方面系統地學習茶葉的生態種植。

    在現場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白茶種植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記錄下來,向“茶博士”提問,尋找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在學校茶園中多次實踐,用自己獲得的生態勞動知識,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去實踐,在過程中感受生態勞動,感悟生態勞動的價值。

    “我是小茶農”,體驗白茶生長之旅。沒有什么課程比親自在田間地頭體驗勞動來得更直觀,更富有教育意義。2016年,學校在校園內開辟近2000平方米的疏林地帶,建立了“紅壤綠葉白茶園”,讓全校學生在茶園內開展白茶種植體驗活動,并圍繞白茶生長時間線,逐步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課程,將每周二定為固定活動時間。

    在白茶種植課程之余,創新利用課后服務、比賽展示等形式,充分發揚學生創造性勞動的能力,鼓勵學生從灌溉方式、采摘工具、茶園維護等方面對傳統白茶種植進行優化。

    “非遺傳承人”,發揚傳統手工技藝。白茶的手工炒制技藝,是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的文化遺產。學校將“非遺傳承人”作為茶事活動的主題之一,希望讓學生在學會生態勞動的同時,學習祖輩們的傳統手工技藝,繼承他們的勞動精神。

    學校在每年4月白茶開采節上,邀請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為學生開設體驗課堂。在學校茶事勞動體驗基地里,學生跟著傳承人一起體驗攤青、殺青和揉捻等技藝。在學習過程中,學校評選出了一批批白茶手工炒制“小師傅”,等“小師傅”技藝鞏固后再在班級里進行“現身教學”。讓學校的每個孩子都能在傳統手工勞動中感受茶葉的原生態炒制過程,體悟到前人吃苦耐勞、勤勤懇懇的勞動精神。

    一杯茶的傳奇之路:培育創新勞動家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勞動教育要體現時代特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在這樣的目標下,學校以跨學科勞動研究中心組為引領、以情景式社團為載體,以主題式研學為靈魂,開發了創新育人之路。

    跨學科融合,奠定創新之基。為加強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學校成立了跨學科勞動研究中心組。在生態勞動作業的安排上,做好頂層設計架構,激發創新性勞動意識。如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提出傳統勞動工具費時費力且收效較小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中心組教師帶領學生開展了“我的農具我設計”項目化學習,對茶園的農具進行創新設計。結合茶園的實際情況,解決茶園的除草、灌溉、采摘、栽種等實際維護問題。

    情景式社團,打造創新之窗。每年3月到4月,是學校培茶圃的收獲季。白茶制作出來之后,怎樣銷售是學生們面臨的主要問題。當地傳統的茶葉交易是依托茶葉市場,買賣雙方面對面進行的。而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茶葉交易的方式也有了更生態的變化。學校創造性地打造了一個“情景體驗社團”,讓學生體驗“直播帶貨”,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讓學生了解新興技術對傳統農業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創造性勞動的種子。

    主題式研學,注入創新之本。實踐證明,無論什么樣的勞動,都必須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和目的。為解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校每年都會安排主題研學,為學生解答勞動過程中的困惑。以解決學校土壤貧瘠、白茶品種難以成活的問題為例,學校通過開展研學活動,組織學生到省農科院開展專題學習,并引入“茶苗水培”技術,在學??苿搱@開展研究,從根本上解決白茶培育難的問題。

    一句話的傳承之路:培養共富接班人

    “捐好扶貧茶苗,結出富裕果實”是當地茶農在“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精神指引下譜寫的共富故事。作為茶農的后代,學生們在茶事體驗活動中,傳承共同富裕的精神,努力成長,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筆尖傳承者,尋訪茶鄉“模范生”。勞動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技能,還應關注對學生內在勞動精神的教育。溪龍鄉因茶而興,因茶而名,勞動者的“工匠”精神以及創新精神在其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學校組織了“尋訪一杯茶的故事”筆尖傳承者團隊,通過實地采訪、調查,記錄家鄉的共富故事,豐富了生態勞動育人的精神內涵,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榜樣的力量。

    紅領巾宣講團,講好家鄉故事。在“筆尖傳承者”的基礎上,學校通過黨建品牌引領,組建了“紅壤綠葉”紅領巾宣講團,在各級各類平臺上進行家鄉故事的宣講。通過這類活動,學生在無形中承擔起了家鄉宣傳的責任,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共富者聯盟,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好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態勞動教育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學校以此為根本落腳點,形成了“共富者聯盟”。從茶苗捐贈到茶藝潤疆,學校完成了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共富體驗路徑,不但把“茶文化”帶到了邊疆民族地區,還準確把握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導向,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育學生的勞動情懷,形成了學生勞動最崇高、最光榮與最偉大的觀念。

    學校在“茶文化”大背景的浸潤中,以建立“生態茶園”為依托,將“茶文化”特色融入到生態勞動教育課程的變革中。通過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生態勞動教育,以培養學生學會茶園勞動,學會社會實踐,提升生態勞動能力為基礎,讓他們能夠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共同存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生態勞動觀念。不斷養成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珍惜勞動成果、保護茶園生態環境等生態勞動品質,形成愛鄉、愛家、愛茶的濃厚鄉情,以及傳承致富、共富的生態勞動精神,讓生態勞動教育成為滿足學生未來美好生活需要的教育方式。

    (作者汪麗娟系浙江省安吉縣溪龍小學校長,葉玉燕系安吉縣溪龍小學德育主任)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