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sesmi"><li id="sesmi"></li></small>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small id="sesmi"></small>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small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small><td id="sesmi"><li id="sesmi"></li></td><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td> <td id="sesmi"></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
  • 首頁>檢索頁>當前

    依托“四個一” 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校路徑

    發布時間:2023-07-21 作者:張紅 李克軍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2021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承德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承德避暑山莊底蘊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與社會相適應、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于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作為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類本科院校,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在挖掘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責無旁貸。學校聚焦塞罕壩精神、避暑山莊及周圍建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個方面,依托四個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書育人、辦學治校全過程,積極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校路徑。

    弘揚一種精神: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創造的塞罕壩精神,是用艱苦奮斗、改天換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精神。

    塞罕壩是美麗高嶺,更是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有了為國、為民的使命感,有了改天換地的意志和力量,才有美麗的環境和家園。為了弘揚這一精神,作為地處塞罕壩精神發祥地的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不斷挖掘、傳播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把塞罕壩精神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的鑄魂工程。學院把塞罕壩精神列入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干部培訓、青年教師入職培訓、輔導員培訓內容,結合突出辦學特色,相繼出臺了《將塞罕壩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實施方案》《塞罕壩精神進校園思政大講堂系列活動方案》,為了持續深化研究,成立了塞罕壩精神研究院,設立研究課題,發表研究成果。

    把弘揚塞罕壩精神作為學校服務社會的寶貴資源。為了廣泛傳播塞罕壩精神,師生排演的歌舞劇《情系塞罕壩》在承德、石家莊等地進行多場演出,被列為河北省委宣傳部文藝精品扶持項目,列入中央黨校教學資源庫。為了銘記匯聚成塞罕壩精神的人和事,口述塞罕壩史活動也已啟動。

    塞罕壩精神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締結出的精粹,在辦學中傳承傳播塞罕壩精神是在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文化認同、蓄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守望一座山莊:避暑山莊既是重要的中華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見證。

    避暑山莊營建的目的在于清朝帝王為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鞏固邊防,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其內含著中華建筑文化、中華美學的集成,記載著多民族國家治理之術、之理、之策。20218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承德博物館《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在看到展現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河草原,逾越艱難險阻、萬里東歸的示意圖后,他發出感慨:土爾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終還是義無反顧要回到祖國,這真正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力和向心力。

    避暑山莊是開展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得載體,也是開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依托。

    一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展深化研究、拓展研究。學院成立避暑山莊研究院,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展針對性的研究,選擇素材、深化主題;在學報設立避暑山莊研究專欄,圍繞避暑山莊的歷史與價值展開持續研究,推動了承德市的山莊系列文化研究,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二是注重將山莊文化納入多學科建設中,納入教學、科研、實踐環節。例如,美術與設計學院聯合教師教育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等6個學院,圍繞避暑山莊文化成立承德市文化創意產品研發中心,下設漆藝術研究中心、陶瓷陶印、玉雕、布糊、剪紙、滿繡等8個工作室,將專業能力、文化傳承聚力于文創產品;文學與傳媒學院主辦避暑山莊名家講壇講座活動;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與承德市旅游局、承德市文物局聯合舉辦避暑山莊杯旅游微創意大賽;院團委定期組織志愿者到避暑山莊開展志愿活動,感知山莊文化,傳承志愿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核心在于增進師生的五個認同,而影響五個認同教育的重要因素就在于樹立、堅持、感受、傳導怎樣的中華民族史觀。避暑山莊及其歷史文化研究與學習不僅有助于增進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還有助于克服所謂新清史”“內亞史觀等帶來的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錯誤觀點的影響。

    傳播一種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既是推進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語言工具,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載體。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兩方面重要意義:一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和溝通橋梁,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夠幫助各民族群眾更好地提升語言表達、語言溝通和語言交際能力,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融入新發展格局;二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密碼,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能夠實現書同文”“語同音,還能達到行同意”“心同想”“神同聚的效果,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

    學校所在地承德市是普通話之鄉,灤平縣金溝屯鎮是全國普通話標準音采集地。學校依托承德地區獨特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區域優勢和建校百年來師范教育積累的經驗積淀,不斷探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之路。

    第一,圍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依托河北省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講授普通話與教師口語等相關課程,引進專家學者,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相關研究。同時,組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和相關會議,積極申報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

    第二,不斷拓展學校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學校實施援疆就業星火計劃,截至目前,共有91名畢業生扎根在新疆喀什、尉犁、葉爾羌和西藏阿里等地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從事教師、公務員等工作,這些學生自覺承擔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的任務,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承德聲音帶到邊疆民族地區。學校加強與灤平縣合作,達成灤平普通話文化研究工作站、灤平普通話之旅研學路線設計合作意向。學校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驗基地,建成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驗、研學、傳播、服務基地、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爭取將承德打造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示范區。

    統一的語言文字是國家建設和治理的重要工具,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筑基工程。學校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能夠促進各民族師生增進共識,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認同的溝通機制,而且在帶動全社會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繼承一項遺產: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

    在承德這片土地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際遇在這里孕育了5000年的紅山文化300年的山莊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承德地區具備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截至2023年,承德地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3項。截至2018年,有市級非遺項目167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屬于承德,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價值,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

    發揮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學校重點開展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納入學校教學全過程。將非遺傳承人請進高校課堂,構建非遺傳承課程體系,打造傳承人+教師的教學團隊。美術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等將著力點放在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將非遺與文創相結合,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凝聚中華民族精神。

    二是發揮學校在非遺傳承和保護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學校與博物館、非遺傳承人建立合作機制,共同致力于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當地中小學合作,將非遺傳承融入中小學課程和文體活動,將中華文化基因根植于少年兒童內心。與承德相關縣區合作,助力非遺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其提供人才供給和智力支持。組織教師開展相關研究,挖掘中華文化內涵,內化中華民族精神。

    學校在教書育人、辦學治校過程中,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厚植師生的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內化中華民族精神,加強中華文化認同,進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進入新時代,學校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塞罕壩精神探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通過避暑山莊及周圍建筑歷史研究培養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核心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符號、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四位一體的教學研究體系和辦學育人過程。20231月,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榮獲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稱號。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學校將繼承民族院校服務民族地方的歷史傳統,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的優勢,充分利用高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的特點,深入挖掘承德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形成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張紅系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研究員、副教授,李克軍系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副校長、二級教授)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