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社會責任報告
(2021年度)
一、前言
1.媒體概況
中國教育報創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教育日報。一直以來,秉承“方向性引領、專業化服務”宗旨,全面、準確、及時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教育故事,為教育而鼓、為教師而歌。近年來致力于打造以報紙為龍頭和支點,報網端微有機融合的全天候中國教育報,綜合覆蓋用戶8000多萬,是“中國百強報刊”,在全國設有34個記者站。
2.社會責任理念
中國教育報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新聞宣傳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獲獎情況
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獎;媒體融合“數據+服務”平臺獲2021年“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智融平臺”入選2021年度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榮登“2021年度中國郵政發行前20強榜”。
二、政治責任
1.政治方向
(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心懷“國之大者”,牢記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定位,努力做好教育新聞宣傳工作,充分發揮教育主流媒體導向、旗幟、引領作用,確保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把好新聞宣傳正確的政治關、政策關。
案例: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當天晚上,中國教育報及時策劃推出四個整版的特別報道,用一、四版和二、三版兩個通版呈現,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中國教育報3月7日一、四通版
(2)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的重要會議、活動,發表的重要講話、論述,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加強選題策劃,強化報道創新,全力做好相關報道。
案例:2021年3月起推出“總書記關心的教育事”專欄,學習和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指引教育發展的聲音,反映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推動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生動實踐。
中國教育報3月1日、5月5日、9月8日一版
(3)創新做好建黨100周年主題宣傳。以“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為總欄目,先后推出“神州行”大型系列報道、“領航100”大型融媒體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譜系”系列特刊,同時開設了“黨旗下的教育故事”“黨史中的師者”等一批子欄目,濃墨重彩進行報道。
案例:策劃推出“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譜系”系列特刊,教育報客戶端同期推出融媒體報道,重點探討各種偉大精神的形成背景、內涵、當代價值、傳承和弘揚路徑等。特刊共刊出30多期。
中國教育報部分“精神譜系”專版
2.輿論引導
(1)圍繞教育重大政策、重要文件和熱點難點問題,主動設置議程,策劃組織系列評論和深度報道,積極引導輿論。如7月國家“雙減”政策出臺后,相繼推出“‘雙減’進行時”“聚焦9個全國試點地區”等欄目,刊發100多篇報道。
案例:在11月1日“雙減”政策實施100天之際,推出4個整版2萬余字的長篇報道,紙媒、網站、客戶端等全媒體、全渠道推出,記錄“雙減”百日的歷程和成效,全方位回望校內和校外的教育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積極變化。
中國教育報4月11日一至四版
(2)創新評論報道方式,及時主動引導輿論??绮块T協作在新媒體平臺推出“融媒微評”專欄,根據今日頭條和微博熱榜話題主動設置議題,推出微評和熱點評論。因為刊發迅速,起到了第一時間引導輿論的作用。
“融媒微評”部分報道
(3)開設“聚焦點”欄目,針對中央和教育部出臺的重大政策,進行全面深度解讀,幫助受眾更加深入了解政策。先后推出《嚴格準入門檻 扎緊制度“籠子”——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管理辦法解讀》《學科類培訓再難“披馬甲”》等數十篇報道。
(4)開設重大典型報道欄目“教改先鋒”,推出各地在教育改革中涌現出來的重大典型經驗,先后推出浙江教育評價改革、河南鄉村首席教師試點、天津職業教育改革等報道,社會反響很好。
3.輿論監督
(1)加強監督報道。新聞版開設“今觀察”欄目,對違背教育規律的事件進行深入采訪調查,進行深度剖析,切實開展輿論監督。該欄目先后推出《這些“黃毒”剎不住,毀的是孩子》《當心“培訓貸”套路深》《預付金“緊箍咒”能否防培訓機構跑路》等調查報道。
(2)強化評論監督。成立專門的評論中心,每周出版4期整版評論,并在一版開設“編輯部評論”專欄,充分利用言論發聲,推出了很多銳評,對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及時批評監督,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如《叫?!拔勖本S護學校應有尊嚴》《堅決杜絕“第一學歷”歧視》等。創新批評報道形式,評論版常設“漫話”欄目,以漫畫加短評的方式,對社會中的負面現象、問題等旗幟鮮明進行批評,對現實中的錯誤和不良傾向進行揭露、批評。
4.對外傳播
積極做好面向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傳播,先后推出《跨越大洋的牽掛》《所有愛的接力 只愿祖國安好》等報道。
三、陣地建設責任
1.融媒體矩陣
2021年,全天候中國教育報全新啟航,整合報紙、網站、客戶端以及微博、微信等近百個平臺號的資源,以“融”為統領,完善體系、優化布局、做大影響、強化服務,全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績。全年移動端總流量超過39億,比2020年增長19億;10萬+報道8000余篇次,是2020年的3.2倍,傳播力、影響力再上新臺階。
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矩陣結構圖
2.融媒體報道
(1)集中優勢資源,打好重大主題報道“全面戰”。圍繞“建黨百年”和“黨史學習教育”兩大主題,在新聞版先后推出多個欄目,在理論和評論版推出系列專題和評論,在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客戶端設立專題,推出數量巨大、質量優良、持續時間長、受眾面廣的全媒體報道。
(2)放大一體效能,打好主題報道重大節點“大會戰”。一體化實施“七一融媒體重大策劃”。7月1日當天,推出100個版的“七一”特刊?!捌咭弧鼻跋ν瞥龈钑瓌撝黝}曲MV《追光》,6月30日推出“唱支贊歌給黨聽”云端歌會,展演活動流量達5000萬。
中國教育報7月1日100個版的“百年大計”特刊封面
(3)突出特色策劃,做好重要欄目重要節點“持久戰”。推出重點欄目“融媒鏈動”;重要節點如陶行知誕辰130周年、魯迅誕辰140周年,視頻直播訪談和紙媒深度報道有機結合;策劃融媒體系列報道“尋找王團長”,行程近1萬公里,歷時近3個月,完成融合圖文報道21條、視頻報道10條、H5報道1個,社會反響熱烈。
3.融合采編平臺建設
2021年,對智融平臺進行了技術升級——啟動中教智融云傳播平臺的建設和部署,完成云傳播平臺(PC端和移動端)建設并投入使用。進一步優化“輿、策、采、編、發、傳、評”七位一體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流程。
中國教育報刊社智融平臺實景圖
四、服務責任
1.信息服務
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教育早新聞》欄目,每日發布校園內外教育資訊和天氣預報、穿戴出行等生活提示。報紙和新媒體積極圍繞教育公共政策,如中高考、入學、就業、未成年人保護等,及時提供大量考試輔導、錄取資訊、面試服務、普法案例等信息。
高考生備考專版 微信號天氣預報
2.社會服務
與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合作開設“以案釋法”欄目,幫助基層學校提升依法治校能力。面向教育部門和學校全年編發《教育改革情報》144期、《學前教育情報》35期;根據輿情動態和教育改革發展動態,制作智庫分析報告18份。服務地方需求開展區域調研和入校指導,策劃組織教育研討交流活動10余次。
“以案釋法”報道版面 《教育改革情報》封面 智庫分析報告封面
3.公益活動
向全國幼兒園贈閱學前教育周刊,向云南滇西、西藏等地學校贈閱全年報紙,合計約8萬份??l公益廣告27次。中國教育報“好老師”平臺推出公益課,超過10萬人次收看。與深圳市教育局合辦10場“家庭教育大講壇”公益直播活動,全年平均每場直播收看人數21.8萬人。先后在四川廣安、陜西延安等縣(市)舉辦6站“宣講行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動,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約請知名校長、專家、教學名師作主題、專題報告,來自基層一線的管理干部、校長、骨干教師萬余人現場聆聽報告。
中國教育報刊社“宣講行送教行”公益活動走進江西蓮花縣
五、人文關懷責任
1.民生報道
中國教育報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重大關切,通過專題、專欄、系列報道等形式,做好民生報道。持續開展、多角度推進“雙減”報道,抓住關系師生切身利益的問題,推出數百篇報道。立體組織、創新形式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報道,服務高校畢業生的普遍關切。圍繞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以及學生近視防控、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問題,進行系列深度報道。圍繞農村教育改革發展和鄉村教育振興,呼吁并助力農村學校教學及學習條件的改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2.災難和事故報道
重視災難和事故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及時報道疫情防控政策和預防策略,重點報道涉疫地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刊發相關報道近200篇。及時、持續報道河南教育系統抗擊水災、恢復教育教學秩序的扎實舉措,關注師生安危。對浙江、廣東、海南等省份的臺風暴雨災害及時報道,助力防災。
3.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情懷。4月5日推出“清明祭”特刊,致敬百年黨史中涌現的紅色教育家,弘揚紅色文化、教育情懷??l多篇報道,關注留守兒童、隨遷子女、孤獨癥兒童以及青少年體質健康、心理健康問題。視覺??邉澋摹皟蓚€人的學?!标P注最基層的教師和學生的生命狀態,彰顯教育的美與力量。
4月4日“清明祭”報道版面 “兩個人的學?!眻蟮腊婷?/span>
六、文化責任
依托報網端微等不同傳播介質,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特色文化活動,不斷加強主流價值對公眾精神世界的引領,自覺擔負起主流媒體知識普及、社會教育、文化傳承的責任。
1.線上線下聯動,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一所村小師生樸素的愿望——送長眠在校園的32位無名烈士回家,中國教育報開展了為期近3個月的“尋找王團長”活動,行程近萬公里,走遍5個省份,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其中報紙和APP報道21篇,還有10個視頻報道以及H5等,積極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傳統。倡導家風家訓,常規開設家風欄目,在客戶端設立“教育世家”欄目等。
中國教育報客戶端“尋找王團長”專題頁面
2.依托不同傳播媒介,努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每周推出文化周末、家庭教育周刊,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或二十四節氣,報網端微以圖文形式介紹相關知識,挖掘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影響廣大青少年。開展書香校園征集、舉行讀書十大人物盤點推選,舉辦講臺上的詩人、教師喜愛的100本書推選展示等文化品牌活動,努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教育報文化周末部分報道版面
3.抓住重要節點,向廣大青少年開展科普知識教育,推動公眾科學素養培育
在報網端微開展廣泛的科普教育,如多角度報道“太空課堂”,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為讀者科普春天的各種花,邀請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為青少年講解如何科學用眼等。
七、安全責任
嚴格落實“三審三?!敝贫?,用好技術手段,人防加技防,確保內容刊播前后都有相應技術手段防范和化解錯誤風險。全年未發生原則性錯誤和重大工作質量問題。在中國報業協會開展的2021年全國主流報紙出版質量評測活動中排名行業報第二名。
建立應急預案等,把安全生產的防范工作前置,做好定期專項安全檢查。
八、道德責任
1.遵守職業規范
持續開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學習,嚴格執行《中國教育報刊社采編人員職業規范》和《中國教育報刊社關于增強“四力”落實“一線規則”實施辦法》,嚴格規范記者所有采訪活動,切實防范和制止虛假新聞。全年未刊發虛假新聞。堅決杜絕有償新聞行為,嚴格執行《關于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和治理有償新聞規定,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尊重原創和版權保護工作,加強采編人員版權意識,自覺抵制侵權行為。在轉載、使用其他媒體作品、圖片時,均準確標注原創來源。
2.維護社會公德
堅持維護公序良俗,致力弘揚社會正氣。積極報道時代楷模、教書育人楷模等先進典型,傳播正能量。
3.接受社會監督
嚴格遵守新聞采訪規范,記者采訪主動出示國家統一核發的新聞記者證。落實《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要求,對申領記者證人員資格進行嚴格審核,并在報紙和所屬網站上進行公示。設立舉報電話,暢通群眾監督渠道。
九、保障權益責任
1.保障從業人員合法權益
常態化開展紀律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提升規矩意識,加強安全教育,全力維護采編人員合法權益,為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切實保障。全年無采編人員受侵害事件。
2.保障從業人員薪酬福利
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無勞動合同糾紛。及時、足額支付員工薪酬、繳納“五險一金”,保障員工福利待遇。安排定期體檢,保障員工各類假期休假權利。開展“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新建社史館,改造文體活動室,組織員工開展健身活動等,保障職工健康,不斷加強勞動保護工作。
3.規范新聞記者證管理
落實國家新聞出版署相關文件要求,及時為符合條件采編人員申領新聞記者證,每年核驗持證員工情況,及時收回離職、退休等采編人員證件,嚴格規范新聞記者證管理工作。截至2022年2月底,中國教育報共有47名員工持有新聞記者證,年檢過程中未發生違規情況。
4.開展員工教育培訓
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創新多種形式開展員工培訓,常態化聚焦員工政治素質、采編技能培養,提升理論文化和業務水平。2021年,各部門參加、自發組織多種形式學習培訓累計近90次,參與人員800余人次。
十、合法經營責任
嚴格遵守廣告法及國家、主管部門發布的法律法規、相關規范性文件,加強經營人員對媒體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學習,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守法意識。
堅持“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的要求,強調廣告、發行等經營工作導向正確,更好發揮廣告宣傳的輿論引導作用,有效防范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
嚴格落實廣告法要求,不斷完善修訂《中國教育報版面廣告業務流程與管理》等制度,杜絕虛假、違法違規廣告,堅守“社會效益第一”原則。
嚴格實行采編人員和經營人員兩分開制度,嚴禁采編人員從事有償新聞、廣告、發行等經營活動,杜絕經營人員參與或干預新聞采編工作,不斷提升經營管理規范化水平。
建立專業化經營團隊,不斷提高經營團隊的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強調團隊成員的紅線意識、底線思維,在合法合規經營的基礎上提升雙效益。
十一、后記
1.回應
全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落地。2021年,全天候中國教育報堅持政治導向、用戶導向、專業導向、服務導向、融合導向,以“融”為統領,報網端微實現機制融、媒介融、隊伍融、內容融,互相借力、互相賦能,媒體融合意識深入人心、植根工作,取得良好成績。2021年,傳播總流量超過39億;10萬+報道8000余篇次,傳播力、影響力再上新臺階。
濃墨重彩推出一批典型報道。重大典型報道實現制度、數量、質量“三維”突破,推出了浙江教育評價改革、湖南新田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河南鄉村首席教師試點、北京育英學校探秘等報道,發揮很好的行業引領和社會影響力,受到教育系統內外廣泛贊譽。
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有實效。常態化舉辦報、網、端、微跨部門業務交流培訓,立體化提升采編人員選題策劃、視頻編導及設備使用、內容剪輯等多方面技能。
2.不足與改進
2021年,中國教育報認真履行媒體職責,未被行政管理部門或行業組織作出行政處理、通報批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進。
一是重要教育政策報道急需有所創新。
改進方向:融通報、網、端、微打造專欄,下力氣做好黨中央和教育部出臺的重大教育政策報道,力求從策劃組織、報道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創新,以更加專業的視角全面系統闡釋重大政策的現實意義和深刻內涵,以用戶的視角全面系統解讀重大政策的現實影響和人民至上的理念,努力貼近用戶需求,提升重大政策報道的專業水準。
二是融媒體產品和智庫服務項目亟待突破。
改進方向:開拓用好教育專業領域資源,重點打造融媒體產品和智庫服務項目,凸顯個性化、行業性IP,創新服務方式,服務好核心用戶。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