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sesmi"><li id="sesmi"></li></small>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small id="sesmi"></small>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small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small><td id="sesmi"><li id="sesmi"></li></td><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td> <td id="sesmi"></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
  • 首頁>檢索頁>當前

    有形有感推進西藏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

    發布時間:2022-05-19 作者:白少雙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2022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笨梢?,如何做細、做實、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是黨的最新要求。

    切實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藝苑工作室的綜合效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理念是抽象的,但作為教育目標它又是具體的,需要轉化成實際行動。這就需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依托載體,把抽象的意識和理念具象化,轉變成有形、有感的具體的活動和作品,提升教育的質感和溫度,也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得見、摸得著。

    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作為以教育援藏任務為主的西藏班校之一,于2022年2月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藝苑工作室”。藝苑工作室旨在每季度確定一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題,并進行藝術實踐,通過書法、繪畫、演講等形式,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寫、可畫、可演、可講,并在教育教學、第二課堂中進行展示。學院以工作室為依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具體的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有效、可感、可知。

    鑄牢的“鑄”字的篆文(見圖1),是兩只手捧著一個內盛熔化了的金屬液體的器具,在有火的模子上進行澆鑄?!拌T”字說明,鑄要有一種目標和模板設計,要有一種環境,要有熔化的金屬液體,手要拿得穩,才能形成鑄牢。從文字學意象考量,鑄字給我們提供了鑄牢的實踐邏輯。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者,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要有明確的實施路徑,要有精練、精致的活動設計,要主動作為,同時要選擇有效、有益、有用的內容,凸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題,通過主題來體現內容,達到“四個與共”的教育目的。

    p37  圖1:篆文“鑄”字.jpg

    圖1:篆文“鑄”字

    藝術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讓人掌握一種技能,更在于塑造人的美好心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在金文大篆里,“藝”就是一個人用兩只手在播種,從土里面長出種子,一個人用雙手來培育(見圖2),所以“藝”本身就是一個培養教育的實踐過程。工作室借助“鑄”和“藝”的文字意理和實踐邏輯,把抽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通過具體的藝術實踐、文體活動、藝術作品等轉化為具象化的教育實踐。通過顏色、形狀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成共同的文化藝術符號;用書法、繪畫、工藝、剪紙等形式把共同體意識用作品呈現出來;用朗誦、演唱等語言活動既提升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又把共同體意識寫出來、講出來;通過歌舞等文藝形式把共同體意識和理念表演出來。

    p37  圖2:篆文“藝”字.jpg

    圖2:篆文“藝”字.

    通過上述方式,以期實現以下三個功能:第一,通過有聲、有形的活動,把抽象的意識內容具體化,將其內化為素養和潛意識,彰顯德育功能。第二,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美育人的功效。第三,深化藝術教育,營造優雅的校園文化,打造自身的辦學特色,提升學校品質,達到優化辦學的功能。

    全員全程全方位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西藏班學生是西藏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促進邊疆穩定的中堅力量,在西藏班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西藏學生的教育教學、學習生活、興趣活動各個方面,使之有形、有感、有效。

    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課程體系。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主題”,充分發揮校園多民族學生共融共學和燕趙大地深厚的文化資源兩個優勢,依托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研學“三種渠道”,打造“五類課程模塊”,聚焦“六大核心素養”,構建課程體系,助力西藏學生全面發展。精學立德的“基礎學習”課程重在培養學科知識涵養,著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批判創新和辯證思維;鑄魂潤心的“思政教育”課程是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為最高目標,形成學生精神成長和價值觀培育的指引和根本遵循;培根固基的“中華經典”課程通過中華經典文化涵養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健康身心的“幸福成長”課程關注學生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心靈感悟和動手實踐,注重學生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培育;強己增信的“追求卓越”課程引領學生關注當下和未來發展,培養學生大格局高視野和較強協調溝通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根據西藏學生實際,在正常的思想政治課程中開設“五觀兩論課”,利用重大節點開設思政講座,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豐功偉績,增強愛黨愛國意識,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和情懷。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堅定理想信念,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課程思政項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要點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做到科科講鑄牢、課課講思政,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有載體、有抓手。

    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特色品牌活動

    開展“守望相助、追夢伴飛”活動。學校充分發揮校園多民族多層次學生共校共學特點,組織河北省內高校大學生與西藏班高中學生開展手拉手活動,促進各族學生間的學習幫扶、人際交往、文化交流、情感溝通、思想交融。

    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文化展演活動。學校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建中華美好家園”為主題,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各民族學生聯合展演,增進民族文化交流,營造各民族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內化中華民族一家親意識。

    開展教師深度家訪活動。學校組織教師利用暑假深入西藏農牧區、邊境鄉鎮,與學生和家長進行面對面交流,拉近了師生距離,增進了師生情感,更密切了家校聯系,搭起了內地教師與邊疆家庭的連心橋。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狀況,為更好地因材施教、精準施教提供了重要支撐,為教師更堅定地從事教育援藏事業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精神動力。

    組織優秀學生暑期返藏宣講活動。為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宣傳黨的好政策,增加國家認同,學院組織開展暑期優秀學生返藏宣講活動。結合學生所學和西藏實際,宣講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及現實啟示。突出反映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西藏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宣講藏區學生到內地后的學習、生活、活動、社會交往等各方面感人事跡和感受,把內化于心的愛黨愛國愛校的情懷通過數據、事例和故事講出來給西藏的家人、同學、鄉親們聽,打開邊疆百姓了解內地的窗口。學生在宣講中進一步堅定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提升了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政治素養、思想素質。

    開展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相關活動。實施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設閱讀、書法等特色校本課程,進行書寫比賽,規范漢字書寫,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常態化開展早間名篇誦讀、三分鐘脫稿演講、中華美文賞析、紅色電影觀賞、課本劇微話劇展演等活動;開設播音主持、演講、辯論、朗誦興趣小組,指定教師參與指導,適時開展專題培訓;搭建相關平臺進行語言文化類活動集中展演,提升學生學習使用通用語言文字的興趣和能力,深化文化認同。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們充分挖掘家庭、宿舍、班級、校園、社會等身邊事身邊人,用情景劇、朗誦、飛花令、宣誓、合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同學情、師生情、民族情。把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化成鮮活的事例、具體的故事、深厚的情感、深邃的人性,把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使其可感可知。

    開展立體融合式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教育功能,利用京津冀歷史人文及自然資源優勢,組織西藏班學生外出研學,做到課本理論與實踐活動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思想教育與實際行動結合三個維度的立體統一,通過邯鄲的文化之旅、狼牙山的紅色之旅、雄安的未來之旅、高端實驗室的科技之旅、天安門的向心之旅、長城的歷史文化之旅、秦皇島的自然風光之旅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祖國繁榮富強、河山壯美、科技發達,堅定“四個自信”、增強“五個認同”,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社會活動中感知、生成、內化共同體意識。

    開展法治教育活動,強化國家和法治觀念。以憲法教育為核心,通過國家憲法日宣講教育活動、法治進校園、成人禮憲法教育、法治宣傳、案例分享等增強西藏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強化規則意識和公民道德、公民權利與義務觀念。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營造文化氛圍。傳統節日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積極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飲食文化等,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認識傳統、繼承傳統,厚實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總之,有形有感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宏觀設計“有形”,具體實踐“有感”,深化教育“有效”,切切實實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具體活動和實踐,內化為西藏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品性,把愛黨愛國的種子埋進他們的心田,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幸福家園建設者和神圣國土的守護者。

    (作者白少雙,系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