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奔倚13忠恢?,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吨腥A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提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家校共育,是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整體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之舉。在國家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之際,以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是農村學校破解發展困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不二之選。2019年,河北雄安新區成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區域。河北省雄安新區淀南中學作為遠離縣城的鄉村學校,借助智慧教育建設契機,積極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農村中學的發展之路。
家校共育過程中,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促進學校發展,2013年,縣教育局將學校納入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之列,實行了并校并新建校區。2016年,新建校區正式使用。學校建設標準為八軌制,可滿足約1000名學生就學,學?,F有教師65名,在校生18個班、近800名。家校共育過程中,我們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生與教師、家長與學校認同感缺失。受合校、生源流失影響,學校教師隊伍的凝聚力、融合度較差,學生打架現象頻發,管理難度較大,家校之間甚至出現過學生打老師、家長鬧學校的惡性事件。加上家長與教師溝通不暢、缺少共識,導致學生對教師缺乏認同感,家長對學校缺乏認同感,甚至部分家長不理解、不支持學校工作,一度出現了“學生不服管、教師不敢管、家長怨氣大”的惡性循環現象。
家長家庭教育觀念落后,忽視家庭教育。一是家長家庭教育觀念落后,唯分數論。農村家長普遍學歷偏低,接受教育的時間相對較短,許多家長仍以“分數論”為主導,把分數視為評價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二是家長過分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在農村,許多父母忽視自己的教育職責,重養輕教。許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把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三是家庭教育方法單一,簡單粗暴。有些家長受“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學生自我放棄。根據調查數據,學校約39%的學生父母外出務工,間隔較長時間才能回家探親,甚至有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無暇關心孩子的教育,完全依靠爺爺奶奶等,而他們多數對孩子溺愛或放縱。部分學生由于缺乏管教,沉迷于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不可自拔。還有部分學生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在校得過且過,學習、行為習慣差,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缺乏自信心、上進心,自我放棄。
搶抓智慧教育發展機遇,助力家校共育破解發展難題
搶占發展先機,入選智慧教育建設首批試點校。智慧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教育大提升大變革的重要舉措,是農村學校突破瓶頸、跨越式發展的一次重要契機。我們抓住國家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契機,結合學校實際,找準切入點,破解學校發展瓶頸。農村學校必將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實現跨越式提升。
2019年,河北雄安新區成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區域,大力推進智慧教育建設。學校在自身基礎相對薄弱的前提下,積極爭取,最終被雄安新區確定為“智慧教育建設首批試點學?!?。2021年,學校又被雄安新區確定為人工智能試點學校,由此帶來的政策、資金及配套設施的支持,為破解學校發展難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牽手高校引進優質資源,構建智能化家校共育環境。一是牽手北京師范大學補齊教育短板。2020年以來,學校多次受邀參加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織的各類研修、研討活動,組織教師赴北京師范大學開展互動交流。在智慧教育建設、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家庭教育等方面,北京師范大學帶給學校常態化的科研指導、資源支持,助力構建智能化家校共育環境。同時,通過北京師范大學引薦,學校與多位家庭教育領域的專家建立起長期的合作幫扶關系,多次邀請專家到校、在線開展家庭教育講座,為家長、教師答疑解難,在教師家長中反響強烈。
二是牽手北京大學,引入優質資源。自2018年7月起,學校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學碩黨支部開展合作共建,助力開展家庭教育、學生心理輔導等活動。我們合作共建微信公眾號“燕心南語”,線上開展解憂信箱、連心講堂、同心好文、快心記錄、線上答疑、成長分享、家長課堂等活動。線下開展“信來心往”一對一書信交流活動、愛國強軍勵志講座、心理學特色集市、“連心筑夢”宣講、家訪座談、參觀交流等活動,受到學生及家長們的極大歡迎。
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夯實家校共育教師發展之基。學校從提升教師隊伍的數字素養入手,圍繞技術應用、教學組織、資源拓展等方面對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進行全方位、實用的培訓,系統提高教師運用數字技術改進教育教學、促進家校共育的意識和能力。
同時,學校組織教師開展“互聯網+”、家庭教育相關主題的交流活動,通過閱讀分享、經驗交流等方式,鼓勵教師結合所學所需,運用多樣化的數字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將數字技術運用到德育管理和家校共育活動中來,逐步提升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樹立教師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地位,解決好學生家長與教師認同感的問題。
利用工具軟件開展調研,找準家校共育的切入點。2021年初,學校利用問卷星面向全校范圍的學生及家長開展了一次關于家庭教育的在線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了620份問卷(含家長篇、學生篇)。其中,家長篇收回有效問卷525份,填寫率為85%;學生篇收回有效問卷568份,填寫率為92%。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農村家庭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如家庭綜合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溝通過程中雙方的內心感受存在偏差、家長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的意識不強等。針對調查暴露出的問題,以及收集家長、學生提出的訴求,我們找準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切入點,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信息化助力網絡家訪,拓展家校共育溝通渠道。把家訪工作視為密切家校聯系、提高家長對學校滿意度的有效載體來抓。除了常規實地家訪,學校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家訪活動相融合的新方法——網絡家訪。借助網絡工具,教師與家長、學生進行實時溝通,增強溝通的時效性,增進學生、家長與教師的互信,進一步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頻共振。隨著線下線上家訪工作的深入,學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改觀,家長對學校、對老師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家校之間的溝通也更加順暢有效。
信息化助力師徒制,深化家校合作共育。學校自2019年起開始實行師徒制,教師與學生結對子,教師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健康等進行全方位指導。積極利用網絡空間,對學生的成長建檔立卡,形成學生成長的過程性評價。引入數字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模式進行分析,給出相應的輔導策略和成長建議,并及時通過電話、微信、QQ等向家長反饋,家校合作,全程關注學生的成長。截至目前,學校已經組織了3屆拜師儀式,讓師徒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讓家長、學生和教師更加互信。相信隨著師徒制不斷深入,最終會實現全體教師參與的全員育人的效果,教師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受尊重程度也會不斷提升。
建立線上家長學校,構筑家校共育良好機制。建立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引導和培訓,是促進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校以智慧教育建設為契機,加快數字技術應用,充分借力引入的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優質資源,建立了面向全校、全鎮甚至更大范圍的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家長學校,開展常態化家庭教育培訓。
家長學校每學期要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培訓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線上利用釘釘開設家庭教育課堂,邀請校外專家、校內教師開展直播講座和在線互動交流活動,加大對家長、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利用問卷星開設校長信箱,并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向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和建議。線下通過家長沙龍、讀書分享會、報告會、優秀父母經驗交流會、家長會等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
智慧教育助力推進家校共育,聯手取得積極成效
有效解決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依托智慧教育,經過全體教師的努力,學校如今已經摸索出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家校共育之路,構建起智慧教育環境下家校共育的辦學網絡。有效解決了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習勁頭有了很大改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師生感情更加濃厚,學生對教師認同感提高,家長對學校認同感提高,家校聯手,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家庭教育觀念發生極大轉變。通過智慧教育賦能家校共育,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發生了極大轉變,重構了家校共育合作思想。家長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認清自己的教育職責,對孩子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越來越關心。只要是孩子成長和學校發展所需,家長都會積極伸出援手。
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農村學校發展。學校在積極推進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的同時,不斷總結學校發展的經驗做法,積極與周邊的農村學校對接,分享經驗、共享資源,在安新縣劉李莊鎮農村學校中積極營造家校共育的濃厚氛圍,引領、攜手周邊農村學校共建家校共育的新生態。
未來,學校將借助大力發展智慧教育之機,持續探索深化家校共育的可行性路徑和可復制模式,進一步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為更多農村、邊遠、民族地區學校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共享資源,為促進雄安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教育公平及均衡作出貢獻。
(作者楊贊波系河北省雄安新區安新縣淀南中學校長,田歡歡系學校辦公室主任,梁雅釵系學校德育處主任)(《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