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id="sesmi"><li id="sesmi"></li></small>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small id="sesmi"></small>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small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small><td id="sesmi"><li id="sesmi"></li></td><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button id="sesmi"></button></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td> <td id="sesmi"></td>
  • <td id="sesmi"><td id="sesmi"></td></td>
  • <td id="sesmi"><li id="sesmi"></li></td>
  • 首頁>檢索頁>當前

    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撬動民族地區教育數字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2-05-19 作者:曾海軍 王永忠 李蘭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民族地區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民族地區的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帶來新機遇,為轉變教育理念、豐富學習資源、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創造了新契機。

    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推動各級各類民族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相關政策文件也一直強調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比如,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強調,要構建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逐步使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學校都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2021年12月印發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指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支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

    民族教育發展,對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進步具有根基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還將加快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

    總體來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得到了長足發展,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但受歷史、自然、經濟發展環境影響,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少數民族多居住在偏遠山區、農牧區等地,成為制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區普遍存在著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總量小等問題,無法滿足民族教育發展的需求;民族地區教師缺乏系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導致語言知識儲備嚴重不足;教師數量仍然短缺且穩定性不足、結構性失衡,優質師資“招不進、留不下”的困境依然存在;一些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從學習說話開始主要運用與父母相同的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導致師生教學交流形成較大障礙,因此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形成了制約。

    教育信息化是彌補“數字鴻溝”、解決教育領域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的有效手段,是促進民族地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教育強國的戰略途徑。在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持續推動下,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顯著成效,學?;ヂ摼W接入率、多媒體教室和師生學習終端的數量、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等都得到優先保障。例如,西藏中小學寬帶接入率達到100%;新疆中小學計算機教室配備率達到90%,教育信息化培訓教師近30萬人次。2020年,為加快推進信息化賦能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聚焦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現狀與需求,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組織實施了“智能教育賦能民族教育發展扶貧計劃”,共同建立“民族地區智能教育試驗區試驗?!?,探索東西部地區教育共同發展的新路徑。從2019年開始,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了“三區三州”中小學校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一個支點撬動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但民族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還存在薄弱環節,例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小學多媒體教室覆蓋率不均衡,有的區域覆蓋率達到100%,有的還不到60%。一些民族地區教師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整體水平不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弱。民族地區的特色數字資源缺乏深度開發,現有的數字資源與民族地區教學實際需求不匹配,導致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的支持不足。緊緊抓住數字教育發展戰略機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領民族地區的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帶來新機遇

    教育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3月28日正式上線,這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向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啟動儀式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強調,持續推進建設并充分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將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有助于我們深刻思考新形勢下“教育何為”的問題,有助于把數字資源的靜態勢能轉化為教育改革的動能,有助于把制度優勢和規模優勢轉化為教育發展的新優勢,推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帶來新機遇,為轉變教育理念、豐富學習資源、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創造了新契機。

    一是有助于轉變民族地區教育理念,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平臺為教師提供教書育人等功能,引領民族地區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度轉變,助力課堂教學方式的結構化變革。平臺秉承“國家工程、質量至上”宗旨,以教育水平較高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優秀骨干教師為主體,承擔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和遴選任務,既有利于資源共享,也有助于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平臺資源確保資源精品化、專業化、體系化,有助于基于平臺和資源開展教學改革,實現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同時,平臺為教師群體開通了教師研修模塊,為教師自我提升、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平臺的廣泛應用,會有助于提升師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能。

    二是有助于豐富學生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平臺資源注重全面育人,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加強了思政課的資源建設,也兼顧了學科教學和藝體類學科資源建設,有助于民族地區學校運用優質教育資源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平臺專門開設了黨史學習、愛國主義、品德教育、科普教育、生態文明、體育鍛煉、文化藝術、勞動教育等欄目,有助于“五育并舉”培養人才;著力實現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全過程育人,既有覆蓋多個教材版本的各學科各年級的課程學習資源,又有豐富的課后活動、研學實踐、影視教育、經典閱讀、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資源,有助于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有助于深化“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民族地區教育提質增效。

    三是有助于探索新型教學模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平臺為一線師生打造了一個永遠在線的網上課堂,在線學習從個別化參與走向全員全程,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全新教育秩序正在形成,教育工作者需重新思考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設計與教學交互等在線學習關鍵要素的新形態??梢哉f,平臺的上線催生了技術創新與教育發展的雙向賦能,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也更好地服務師生的教與學、家校社協同育人等,突出了平臺對現代教育系統建構性發展的有效牽引。

    深化平臺試點示范應用,推動民族地區教育數字化轉型

    當前,數字化轉型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心,民族地區教育數字化轉型同樣要深入推動全領域、全要素、全流程、全業務的數字化意識、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應用,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民族地區應緊緊抓住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契機,打破時空局限,以教育教學理念革新為根本,引領民族地區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全方位變革。

    一是眾創共享適合民族地區教育的專有資源。擴大現有資源覆蓋面,拓展開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民族文化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的數字化資源,加強平臺的黨史學習、愛國主義、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等主陣地的宣傳教育。建設符合民族地區課程體系和學生學習特點的數字化教材、虛擬現實教育資源,撬動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開發融合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體育、音樂、藝術等方面的區域和校本資源,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匯聚眾力、廣集眾智,激發民族地區教師內生力量,積極參與到區域和校本資源建設中,鼓勵發達地區共享優質資源,推動“三個課堂”應用。

    二是配置適用于民族地區教育的智能教育裝備和教學工具。民族地區需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著力推進智能化校園、教室和實驗室等物理環境建設,支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常態化應用。第一,加強民族地區的教育專網和綠色光網建設,提升學校網絡質量和應用效率,支持平臺的穩定、安全、綠色運行。第二,配置適用于民族地區教育的智能裝備,如學習終端、智能課桌、智能教鞭,輔助學生的平臺應用和在線學習,方便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第三,開發和推薦簡單易用的教學工具,服務于師生多種應用場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減輕師生負擔、培養師生數字素養。第四,優化學習評估,創新智能評測技術,應用學情分析與診斷等實用工具,采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提升教師精準教學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加強對教師和學生應用平臺裝備和工具的理念、技能培訓,學以致用。

    三是科技支撐提升平臺面向民族地區的公共服務能力。遵循“效果導向,服務至上”原則,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賦能提升平臺的用戶體驗和公共服務能力。強化數據互聯融通,基于平臺打通數字資源、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之間的信息數據壁壘,拓展網絡學習空間。利用智能技術感知、采集和監測平臺信息,跟蹤和分析資源使用情況、師生過程數據、民族地區應用現狀等,優化平臺教育服務供給的匹配度,提升平臺公共服務的精準性。另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平臺及相關資源、教學工具的內容審查、個人信息保護、算法分析、風險監測等,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平臺可持續應用生態。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重磅上線,戰略意義重大。民族地區要緊緊抓住這次數字教育發展新機遇,建設智慧學習環境、創新教學模式、建立現代教育制度,探索和推廣先進經驗和優秀案例,構建民族地區智慧教育新生態,形成支撐和引領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的新局面。

    [作者曾海軍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王永忠系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信息化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李蘭系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信息化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