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幸福完整的美育
本文為2021博鰲全球少兒美育論壇發言摘編,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2021博鰲全球少兒美育論壇”專題
為什么我們要重談美育?
為什么我們要重談美育?或者說為什么要重視美育?這個“重”它有兩個音,一個是重(zhòng),一個叫重(chóng)。先說“重”(zhòng),美育很重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系列關于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文件,其中既有宏觀層面頂層的制度設計,也有微觀層面操作性非常強的行動指南,數量之多、涉及范圍之廣,史無前例。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教育的意見》,要求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的美育工作。
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已經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號工程”。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重構中國基礎教育的良好生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曾經表示,除了“雙減”,教育部還在推動“雙增”,在減輕校內課業負擔的同時,給學生提供更多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也就意味著學生接受體育和美育方面教育的時間將會大大增加,用“雙減”來帶動“雙增”,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
我們再說“重”(chóng)。美育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孔子就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樣的論斷,王國維先生評論說這就是所謂的始于美育,終于美育,詩教即美育。美育的作用、功能和設計范圍幾乎和我們的生活世界一樣寬廣,美育生根在中華民族的教育傳統之中。1903年王國維先生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明確指出,教育的宗旨是要培養身體和精神的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的完全融合。那么這種教育包含著德育、智育、美育和體育。王國維先生說,美育者,一面是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所以,“五四”時期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五育并舉”方針,其中就有美感教育,甚至他還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這樣一個口號。
近幾年來,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做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決策和部署。以“雙減”為切口,撬動基礎教育的大變革。我們相信,隨著這些改革的推進,國民教育將會迎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教育的春天。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博鰲全球少兒美育論壇理事長朱永新
藝術教育成人之美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我們不得不去重新認識人的價值。人工智能的存在刷新了我們對人、人力的認知。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勞動力,而是創造力。如何學習創造力,將成為我們未來教育的根本問題和任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過去的“讀、寫、算”三大支柱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三大支柱,那就是“同理心、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所以,同理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尤其是創造力,都跟藝術教育和美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重新用藝術教育、用美育來構造教育體系。
美育的兩個特征
美育有兩個重要的基本特征。第一,美育是一門以藝術實踐為主要內容,鍛煉人的感受力的教育,包括視覺、聽覺、動覺,綜合的通感。同時,要鍛煉屬于自己的、個性的、個別的感受力,保持因感受而激發的最樸素、最原始的生命力量。感受力的教育,或者說感性教育的重要性,牽扯到另一個教育的根本問題:幸福。如果你對自然,對他人,包括對自我沒有感覺,幸福就無從談起。
第二,美育是另一種思維的教育,美育是感性的教育,但是,它也有很重要的理性成分。藝術源于感覺,但不是感覺本身,而是感覺的理性結果,這是桑塔亞納曾經提出的觀點,而且這種理性與我們以往理解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它是另一種思維——藝術思維??茖W的思維是求解性的,強調的是共性、規律性,追求確定性的答案。但是藝術思維是一種建構性的,是關注現象本身,或者對現象的感受,是外在的和具體的,追求開放性的、非確定性的答案,進行好和不好這樣一種價值性的判斷。
教育要關注生命的寬度和生命的高度
2013年我提出了新教育的課程框架——“底盤新生命教育”,指的是關注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由長寬高組成的,生命的寬度是幫助你和別人相處得更融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而生命的高度是幫助你擁有價值觀和信仰。
生命之上就是“真、善、美”,“真”的課程就是大科學、大人文,而“善”的課程就是大德育,“美”的課程就是大藝術。所以這種大藝術的課程,再加上個性化的課程,是圍繞著“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核心理念。我們在2019年就已經開展了青少年國際藝術節,去推動新教育本身的藝術教育,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學校把藝術教育本身作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是簡單地作為一個裝飾、一個補充,要作為教育體系中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aanvliegenth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